(1)内容上,诔辞突出扬善隐恶 谥法作为对君主和贵族官僚一生行事的总结概括,虽有“善恶莫之能掩”(《礼记·曾子问》)的规定要求,亦即“必核其人之生平,未尝专著其美而讳其恶”(《陔余丛考》卷十六),因而一般说来还比较公允,但是,就总体来看,古代君臣的谥号以溢美讳恶、褒多贬少者居多。不独诔辞为然,其他种类的哀祭文,也同样以颂扬逝者为主,其褒远远大于贬。这可以说是古代哀祭文的一个突出的传统和特点。
(2)体制上,诔辞形成述德表哀、散韵结合的标准模式在内容布局上,形成了前半述德后半表哀的标准模式。在文体运用形式上,其体例大致为:前列小传,以散体记叙逝者生平,表颂扬之意:后写四言诔辞,以韵体称誉逝者荣耀,寄哀悼之思。
(3)礼节上,诔辞仅仅用于上对下《礼记·曾子问》:“贱不诔贵,幼不诔长,礼也。”这也是由谥法所规定和限制的。因为谥号的赐予是一项严肃神圣的礼制,诔辞代表官方对逝者一生德行的最终、最高的评价,亦即盖棺之定论,所以诔辞仅局限于上对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