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,佛塔的简称。佛塔起源于印度,梵语为*穴卒堵波”(Stūpa),晋、南朝宋时译经时查为“塔”字( 见晋·葛洪《字苑》、南朝·梁·顾野王《玉筒》等书)。
佛塔用以收藏僧人“舍利”。舍(shè)利,也称舍利子。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珠状的东西,佛教徒视为佛祖灵魂所在,奉为神圣之物。后来也指德行较高的僧人火化烧剩的骨头。僧人行火葬,一般僧人的骨灰有时也安放于塔中,是谓“塔葬”。有时也将高僧遗体予以脱水、风干、涂上香料等防腐处理后葬人塔中。清代黄宗羲(张仁庵嘉志铭》:“甲辰七月三日,卒于庆云,年六十五,是年十一月,塔全身于皋亭之盆月坞。”这里,“塔全身”指全身葬于塔中。河南省登封县少林寺内的塔林即历代高僧的塔式葬墓穴,为现存我国塔葬最集中之处。
唐代,佛教余风犹盛,皇室成员亦有兴塔葬者。《旧唐书·姜公辅传》载:建中四年(783年),唐德宗避叛军出长安,途中唐安公主死,皇帝之长女,索为钟爱,德宗说:“唐安夭亡,不欲于此为茔境,宜令造一砖塔安置,功费甚微……"这也是全尸葬于塔中。
后来,佛塔也用于收藏经卷、佛像、法器(行佛事的用具)等。佛塔是寺院建筑的一部分,但也有独立建塔的。魏晋南北朝以来,佛教盛行,佛塔遍布中国各地,现存较著名的有河南登封县嵩山寺塔、少林寺的塔林(内存自唐至清千余间的砖石墓塔 220多座)、西安大雁塔、小雁塔、开封祐国寺塔(俗称开封铁塔)、江苏镇江的金山寺塔、西藏白居塔(江孜县境内)、云南大理三塔(大塔 16 层、两小塔均 10层,为少见的偶数层塔)、北京香山碧云寺内的金刚宝座塔(孙中山的衣冠曾封葬于此)等。嵩山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,始建于北魏正光元年(公元 520年)。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。塔高 40 余米,15 层,平面呈 12 角形,历 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于崇山峻岭之中。
塔多为单层,如 5、7、9、11、13 层,绝少有双层的,这是受中国奇数为"阳”、偶数为“阴"数文化的影响:阳为刚健,阴为柔弱。如大雁塔最初是唐高宗李治按玄奘提议,为安置由印度带回的经像而建,五层。武则天长安年间(公元 701-704年)倒毁。武则天及王公贵族施钱重建,改为10 层,后又遭兵火之灾,毁去3层,尚存7层。后唐明宗长兴年间(930-933 年)重建,就是现在所看到的7层。武则天乃女中枭堆,她将塔建成 10 层,是有意与体现“男尊女卑”的“数文化”作对。
陕西省扶风县北有著名的法门寺,并附有塔。唐代时,此塔藏有"佛骨",传为释迦人牟尼手指公利,唐代诸帝从唐太宗贞观五年(631年)起,到唐懿宗成通十二年(871年)的 140 年间先后六次“迎佛骨”(约每隔 30 年1次),即迎回长城皇宫内祭祀。元和十三年(818年),唐宗遣使迎佛骨回京师,于宫中供奉3日;然后轮流送往各寺供奉,长安的王公大臣,庶民百姓争相隐奉施舍者络绎不绝,有为此倾家荡产而唯恐不及者。刑常侍郎(侍郎相当于今副部长)韩愈因上表反对迎佛骨而触怒了皇帝,几乎被杀,亏裴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