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x24小时服务热线:023-68660679
您所在的位置:

自古清明墓祭的习俗-石桥铺殡仪馆

发布时间:2023.02.20 18:18:40

清明节在中国年龄制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,是中华民族的重大纪念日。中国大多数民族都有清明节祭祖的习俗。居住在海外的中国、香港、澳门和台湾同胞也在清明节回到祖籍,向祖先致敬。
在传承至今的民间节日中,只有清明节是以节气和节日为基础的民间节日(虽然冬至在历史上占有相当大的地位,但现在影响不大,除了当地地区)。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以前主要指自然节气,是与农业活动密切相关的一般节日。后人逐渐成为重要节日和习俗的祭祀活动。
中国一直非常重视祖先的祭祀。唐人遵循前代祭墓的习俗,扩展到全社会。唐玄宗鉴于士妃之家所有寒食上墓祭扫,于是下诏“士妃之家,宜许上基,编人五礼,永为常式”(《旧唐书·玄宗纪》)。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墓葬习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。由于寒食与清明节气日的联系,扫墓也从寒食扩展到清明节。唐人已将寒食清明并称,宋清明基本完成了寒食的替代。明清时期,寒食基本消亡,春节除新年外,只有清明节。
在人们的时间分类中,传统的时间节日分为人、鬼、神三类。人节包括春节、端午节和中秋节。鬼节包括清明节、中原节和10月初一节。神节包括3月3日、6月6日和9月9日。人节以人伦活动为重点,鬼节以追求死者为重点,神节以祭祀天神为重点,三者往往相互牵连。四时祭相中,祭祖一直是祭祀的主要内容,“鬼”字在古代没有贬义,旧释为“归”。
祭祖扫慕是清明节习俗的中心。清明节一到,人们就忙着去坟墓祭扫。湖北民间谚语有“三月清明雨,家家户户都去祖坟”。民间有“清明朝祖,前三后四”的说法,为人们选择时间提供了便利,尤其是对于出城祭墓的人来说,清明节人流不必拥挤。
扫墓包括两个内容:一是挂纸烧钱;二是修坟。唐朝以前有烧钱牺牲的习俗,但由于冷食期间禁火,墓祭不能火化纸钱。人们把纸钱插在墓地或墓树上,有的压在坟墓上,说年轻一代给祖先发了费用。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放松,清明祭墓的流行,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,烧纸钱和挂纸钱的习俗并存。雨水到来前的春天,人们借清明节祭祀的机会清理坟墓。在传统宗法社会,清明祭扫不能等闲视。民间也有一套自发形成的习俗压力。“清明不祭祖,死了变猪狗”的谚语是对那些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警告。
清明节正处于生气旺盛的季节,也是阴气衰退的季节。一方面,人们感受祖先和亲戚
恩惠,同时以培土、展墓、挂青的形式展现后代的繁荣。

上一篇: